今天是:

教学科研

科学研究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学科研 >> 科学研究 >> 正文

公司教授王华彪在《河北经济日报》发文两篇

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9-08    

近日,《河北经济日报》发表公司教授王华彪文章《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须把握好“五度”》和《学习借鉴杭州“六小龙成功经验 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》,具体文章内容如下:

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须把握好“五度”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:讲好思政课不仅有‘术’,也有学’,更有道’。”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,及时调整教学内容,在教学中把握好政治高度、理论深度、视野宽度、师德厚度、情感温度,持续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。

政治高度:思政课教师要政治强、补足钙,拧紧思想上的“总开关”

政治要硬,这是对思政课教师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、只有政治立场坚定,思想才能牢靠。思政课教师要有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毅力品质,以“金刚不坏”之身抵制歪风邪气的干扰,真正做到明辨是非,见微知著;真正潜心学习新理论、融会贯通新思想,真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“解其言、知其意、明其理、授其道、解其惑”。

注重理论引领、凝炼政治思维,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,讲信仰的人首先要有信仰,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定的信仰增强职业归属感、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工作热情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紧紧扭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“总开关”,坚定“主心骨”、筑牢“压舱石”,补足“精神钙”。

传承红色基因,锤炼政治品格。思政课教师要在感悟优良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中锻造政治品格,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,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,对纪律规矩的自觉坚守,对使命责任的主动担当,引导员工旗帜鲜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。

运用实践平台,历练政治胆识。提高政治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终身课题,既要靠科学理论的引领,更要用实践平台去磨炼。思政课教师要强化革命传统教育,学以致用,牢记自己的责任使命担当、以先辈榜样为偶像、常检自身之过错、常查自身之缺点、常修自己之品德、做“四铁”(培养造就一支铁一般信仰、铁一般信念、铁一般纪律、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)六要”(政治要强、情怀要深、思维要新、视野要广、自律要严、人格要深)教师。

理论深度:思政课教师要沉下心、勤于学,当好理论研究的“活字典”

思想政治学科的学术基础和课堂教学的学理性,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围绕重点重大理论问题深入开展学术体系、学科体系、话语体系的学研,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。

坚持学习的经常性与系统性。古人云:“在官者,不可以无学”“明君以务学为急”。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,做学习型干部、智慧型领路人、知识型老师,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人生的必修课,塑造博闻强识、博学多才的良好形象。

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与时代性。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突出特征。思政理论课理论学习与讲授,必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,通过学习新知识、悟出新道理、解决新问题、开阔新眼界、拓展新思路、掌握新方法;通过学习提升着眼长远看当前、透过现象看本质、把握全局看局部的系统创新能力。

突出学习内容的动态性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要文件,聚焦工作重点、拓宽视野。这样才能使思政课所讲理论避免成为空中楼阁、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。要紧贴时代发展,与时俱进学习管理学、创造学、经济学、心理学、法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,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关节。

视野宽度:思政课教师勤思考、善归纳,当好员工人生航程的“照鉴者”

思政课教学是在日益开放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,客观上要求教学必须适应时代要求,突出时代特色,响鼓重锤。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新常态,善于开动脑筋、思考问题、打破常规、勇于创新,积极采用互动式、研讨式、开放式、反思式学研与教学方法,着力增强理论教学工作主动性、时代性。

具备宽广的思想“视野”。思政理论教学,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,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,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,谋定而后动,注重在讲授课堂、网络课堂、实践课堂、时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讲授形式的创新上多下功夫,积极思考和认真回答老员工提出的各种新问题。

具备深刻的实践“视野”。思政课教学有些效果不好,员工不爱听,主要原因是我们有的老师绕开问题讲、避开难点讲,照本宣科,讲套话、不走心。这样的思政课就不能走进员工的心灵。要加强讲授课堂、时政课堂、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四个课堂的目标联动、内容联动、队伍联动和制度联动,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讲好中国故事、发出中国声音、体现中国风骨、展现中国形象,形成四个课堂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。

具备深厚的研究“视野”。态度决定行动,格局决定结局。思政课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加强学研,以博闻强识影响员工,以学高身正感染员工,以不懈追求和踏浪同行引领员工,以行为示范鞭策员工,主动走入员工心里,成为员工职业生涯和员工研究的规划者、参与者、指导者、激励者。

师德“厚度”:思政课教师要讲党性、人格正,当好立德树人的“践行者”

思政课教学与国家的发展、大政方针、民族复兴、社会治理、治党治军等密切相关,思政课教师应对自身职业的崇高性具有充分的认知、认可与认同,增进使命感、自豪感和获得感,强化专业学习,提升职业自信、增强师德厚度。

强化“以德选才”意识。国以才兴,人以才治。对于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的选用上,要有爱才之心、识才之眼、育才之法和用才之道。激励教师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勤奋学习、提高素质、增长才干上来;把形象引导到坐得直、行得端、挺得住、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上来。

强化“修德慎微”意识。思政课教师强化“终身修德”意识,坚持做到静心读书,潜心研究,留心修德,真心干事,细心授课。常言道“轻财足以聚人,律己足以服人”。员工对思政课教师总是听其言、观其行、效其为。为人之师必须政治上不“西化”、精神上不“颓化”、原则上不“软化”、气节上不“奴化”、道德上不“蜕化”、生活上不“腐化”,这样在课堂上就会接地气、能硬气、有底气、显才气、聚人气。

情感温度:思政课教师要有爱心、情怀深,当好员工工作的“引导员”

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,主要可能是“配方”陈旧、“工艺”粗糙和“包装”不时尚的问题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感染力、亲和力,做有温度、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。

教学语言有温度。思政课教师、身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主战场、保持稳定的第一线、服务员工的最前沿、时刻牢记总书记谆谆教导、学会同员工“说话”,用好“群众语言”,真正让员工听得懂、用得上、信得过。

沟通对话有巧度。高校教师和老员工,从“教”的角度看,教师是主体;从“学”的角度看,员工是主体,但“教”与“学”是双向的动态过程,不“教”则难以学”。不“学”则“教”无益。双主体之间需要治通,思政课教师要在与员工的对话中当好“领路人”,在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中以“情感”为线,让“群众语言”更亲切。

理论“三进”要有深度。创新“三进”方式。要以思政课教材为根本,改进“大课”模式,探索“全覆盖+分众式”路径,充分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频共振、同向同行。注意针对不同专业员工的思想动态、学习疑问和需求,精心设计教学内容,要利用好多样化的媒体新方式,将理论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各专业知识点、当前社会热点结合起来,拓展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,提升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,创作好作品,讲好中国故事。

学习借鉴杭州“六小龙”成功经验 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

“杭州六小龙”,即深度求索(DeepSeek)、游戏科学、宇树科技、强脑科技、群核科技和云深处科技这6家企业,在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游戏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成为杭州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。学习借鉴“杭州六小龙”成功出圈的科技路径,对于促进河北省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,有助于破解河北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,找到适合河北特色的发展路径。

科技创新:打好“政府宏观企业微观”组合拳

在政府统筹上,加大科技保障力度。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,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在权益保护、收益分配、创新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,把政策改革的“含金量”转化为科研人员的“获得感”。统筹发挥好政府宏观战略导向与企业微观创新主体作用,坚持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,让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有序向企业集聚,加强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着力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攻关出更多“个性”成果,因地制宜打好“特色牌”、走稳“务实路”,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有效融合,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
在发展思路上,聚合资源赋能科技创新。围绕全省重点领域重大需求,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,推进河北与京津地区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形成多种合作模式。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创新均衡发展。制定创新优惠政策,释放科技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,学习借鉴深度求索在大模型研发过程中,与高校AI研究团队密切合作的做法,共同开展算法优化、模型训练等方面的研究,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,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,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,探索建立联合基金、协同攻关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和模式,把社会资源更多地引导到科技创新上。围绕产业集聚区和河北特色主导产业,栽好靶向育才的“有心花”,遍插招揽人才的“无心柳”,育稳尊重人才的“真心苗”,在发挥人才作用上做足文章。要精心育才,根据产业发展需求“精准滴灌”“靶向施策”,紧盯战略科技人才,细培产业领军人才,厚植优秀青年人才,培养大批“一招鲜”专家与“全能通”高手。

产业升级:跑稳“破立并举一体推进”新赛道

在细分赛道上,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。积极开辟量子、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,应当前瞻部署细分赛道,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,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。一方面要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加快培育新增长点、推动新动能见实效。另一方面要落实好适度原则和循序渐进,等待发展条件具备和时机成熟,紧抓传统产业升级,积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生态化转型。

在供给平台上,提升科技创新有效供给。一是“承天接地”。积极与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,建好产学研用合作平台,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建立企业出题、政府立题、协同破题的工作机制,引导高校、科研单位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发展“无缝对接”。二是“顶天立地”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,深入开展调查研究,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,在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、区域创新格局等重大问题上做好战略储备,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,不断增强科技工作的全局性和前瞻性。三是“铺天盖地”。重视加强普惠性和精准性的政策供给,以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计划为抓手,落实企业新增研发费用奖补、发放科技创新券等政策,抓好成果转化等重点政策的互联互通和落实落地。四是“开天辟地”。采取请进来谈、走出去商等方式,加强协同创新项目的落地。

出圈路径:在产业布局上找准发展着力点

杭州的营商环境在政策支持、创新生态、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为“六小龙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政策支持体系上,杭州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,如税收优惠、研发补贴和项目资助等,直接降低了“六小龙”企业的运营成本,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,使其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技术研发和创新中。沟通联系和对接,促进一批研发平台、科技型企业、先进科技成果、创新团队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冀落地,在优势互补和互利合作中实现创新发展。

人才集聚:引育留用激发“政策人才双向奔赴”新图景

在引才通道上,立体绘就引才“画像”。给怀才者与岗位“牵线搭桥”,让求才者精准实现“引才以需、引而能用”的目标,提高引才质量和效率。在人才汇聚上,因地制宜开动“引擎”。以“求贤若渴”的诚意制定出台人才回乡创业项目资助、安居保障、子女教育医疗等一系列人才政策,构筑区域性政策引才的“个性”优势,深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沃土,让人才无“后顾之忧”。在人才使用上,强化政策资金“落实”。在干事创业中要永葆“闯”的姿态、“创”的劲头、“实”的作风,发扬“钉钉子”精神,争做本职业的“行家里手”,竭尽毕生所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,护航新质生产力之花。

成果转化:打通新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

在成果转化上,建立转移转化直通机制。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,着力培养基础学科人才,着眼于重大发明、发现和科技成果,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集中攻关。探索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价值化发展、数字治理科学化,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期激励,加速科技成果转移和技术转化,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。

在思想认识方面做到观念疏通,梳理一个关系,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,建好一个共享研发平台,促进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出资、出人、出技术,共建研发中心、实验室等研发平台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借鉴学习杭州之江实验室与阿里巴巴共建的智能计算研究院,围绕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,推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应用。始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抱有足够的客观理性和谦卑敬畏,政府应持续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富的舆论氛围,提供有利于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的制度供给。

加强民营企业引导扶持力度,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、淘汰落后产能、开展技术创新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,争创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研发新产品、争创名优名牌。坚持“非禁即入”和“本地企业与引进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待遇”的原则,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领域,培植本土企业做大做强。

【项目支持:2025年度河北省科协决策咨询调研课题(重点)“学习借鉴杭州‘六小龙’科技出圈路径赋能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”(06-25-003-009),2024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“河北省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”(ZD202420)】